第(1/3)页 一封封加急情报快马送入京都。 “江淮十余万灾民扎堆,官仓无粮,米价疯涨,如今一石粮米三十五两银子,仍在继续涨价。虽然神武军运粮而至,但终究杯水车薪,再过七日,将彻底断粮。” 情报不仅送到皇宫,京都大员亦通过各方渠道得知 “什么?一石三十五两银子?这何止翻了十倍!江淮粮商简直丧心病狂,这等时候,他们竟然想着大发国难财?!” “十余万灾民扎堆城外,若是无粮,就会出大问题,粮商正是看到这一点,方才敢如此涨价!” “江淮洪灾,汀州疟疾,云州妖患……今年到处天灾人祸,大乾危矣!” 户部尚书的府邸中,何光臣看着眼线的急报,沉默了片刻,说道:“让侯侍郎,左侍郎都拟好奏折,一起上奏这件事,看陛下如何决断。” 官仓无粮,就不得不花大价钱跟米商买粮,而米商的这个价格,注定让朝廷大出血。 但陛下还有第二个选择吗? 下道圣旨控制粮价? 但商人笃定朝廷必定会跟他们买粮,怎么可能降价? 等到彻底断粮,百姓饥肠辘辘,就只能跟商人买粮。 养心殿中,楚凤歌看着姜锋送来的情报,怒极反笑。 “好一群大发国难财的蛆虫!这个粮价,他们是想逼死百姓吗?!” 这几日,何尚书查出户部假账薄一案,涉及户部三四十人,追回了一千万两的银子。 据楚凤歌了解,大乾每年的财政收入在两千万银两左右,但今年大乾四处天灾,财政收入远远比不上以前,一千两万两银子未必是真实的数值,但也差不多了。 这一千万两银子倘若用来购买粮食,倒也能缓解当前困局,但国库也将再次陷入亏空状态。 “集体涨价的大粮商有哪些?”楚凤歌道。 曹安道:“皇上,根据情报,此次涨价粮商很多,大粮商主要有三家,是商云米肆,郑太丞家,黄记米行。” 楚凤歌一听,脸色顿时沉了下去,这三家米行背后是商氏、郑氏、黄氏三个门阀士族。 其中商云米肆即便放在大乾,也是排得进前三的大粮商,垄断了三分之一的市场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