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坐在头一排的江导立刻站起了身:“大家有事尽管来找我,过两天,出场顺序表将送到各位的房间里……” …… 就在江山和江海,为即将开演的“新星音乐会”做最后的准备时。 浦江博物馆的展厅里,已经聚满了参观了人流。 “这是怎么了?” 一位临时被叫来上班的职工,惊讶的看着现场:“群众们怎么忽然热爱起文物了。” 另一位赶来的同志,也觉得奇怪:“从我到这上班以来,还没有见这么多参观人次呢!” “你们难道都不看报纸?” “看呀。” “今天的报纸说什么了?” “你们一会就知道了,”博物馆书画厅的负责人,催着他俩赶紧就位:“没看出来吗,整个博物馆就我们展厅的人最多。” 从中午开始,浦江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,买票走进了浦江博物馆。 他们当中有工人、教师……更多的则是学美术的学生。 和平日相比,多出五倍都不止。 其中大部分进入展馆的同志,都在向讲解员询问一幅名为《雪竹图》的所在位置。 巧的是相比博物馆的展厅,博物馆的办公室也在聊着这幅《雪竹图》。 其中几位上了岁数的老同志,已经忍不住要拍桌子了。 “真是不像话,怎么能登报发表意见呢?” “我也觉得不妥,专业内的事还是不要公开的好。” “我担心的就是这个啊,伱们现在去外面看看,展厅里都是点名来看这幅画的群众。” “看就看吧,还都去问讲解员这幅画究竟是哪个年代,为什么和燕京的专家说法不一样。“ “这些群众懂什么呀,不过就是来看热闹吧。” “说来说去,还不是这个《东方都市报》瞎胡闹。” “的确是胡闹,我上午已经打电话去报社批评过了,可惜他们的领导不在。” “必须要严肃批评,怎么可以不和我们博物馆提前商量,就胡乱发表文章呢?” “一会再给他们打电话,必须让他们领导道歉,然后发表声明、消除影响。” “对,必须让《东方都市报》给我们一个解释。” 直到这会,馆长谢稚柳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画笔。 端坐在画案前的老先生,打今天一早起,就接到了好几通电话。 放下电话后,赶紧命家人出门买报纸。 之后,便见了《东方都市报》上的这篇《徐熙“落墨”画法试探》。 反复细看了几遍后,起身拿起了电话。 “人家报社领导为什么要向你做出解释,”谢馆长缓缓说道: “又凭什么让他提前和我们打招呼,我能发表文章,他徐邦达就不能吗?” “可徐邦达发表的这篇文章看似是在说画,实际就是在否定您的判断。” “我质疑的人难道就少了?” “可……可我们觉得您没说错啊!” 谢馆长微微一笑:“我的判断当然是正确的。” “那东方都市报社的事……就算了。” “不然呢,”谢老缓缓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报纸:“你又能拿他如何?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